在我國的政府采購制度改革不斷推進的情況下,起初人們較關注供應商的權益,出臺了一些關于保護供應商權益的規(guī)定,如《政府采購供應商投訴處理辦法》,而在《政府采購法》的八十八條中也有二十多個條款涉及到保護供應商的知情權、參與權、詢問權、質疑權、投訴權、選擇權等問題。相比之下,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采購人的權益保護問題。
采購人是政府采購當事人之一,也是買賣雙方的當事人,沒有采購人,也就沒有政府采購的供應商。目前,“權益維護”的天平往往向供應商傾斜,相對而言,采購人權益保護問題,依然是盲點。但有充分的理由說明,采購人的權益保護也不容忽視。
給采購人權益保護一個說法
保護國家的利益 《政府采購法》規(guī)定,采購人是指依法進行政府采購的國家機關、事業(yè)單位、團體組織。采購人購買供應商的貨物、工程和服務是為了履行國家職能,更好地為公眾服務。所以保護采購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。
體現(xiàn)公平、公正原則 我國商業(yè)上有句古話:客大欺店、店大欺客。即買賣雙方一方較強或較弱時,兩方勢力自然優(yōu)劣有別。而當采購人以個體身份面對供應商,尤其是大供應商時,往往處在不利位置,交易過程中無法體現(xiàn)對等、平等、互利原則。
專業(yè)知識處于劣勢 政府采購的具體對象五花八門,大到軍事用品,小到日常辦公用品,但采購人卻不可能行行有專家,而生產(chǎn)廠商或經(jīng)銷商卻是特定行業(yè)的行家理手,在專業(yè)知識方面幾乎都優(yōu)于采購人,采購人往往很被動,所以在采購過程中處于劣勢。
唯利是圖是商人的本性 商人做生意最終是為了賺取利潤,為此,他們會采取一切手段來謀取商業(yè)中的最大利潤,甚至不惜鋌而走險,用以次充好、以假充真來履行合同,從而欺騙采購人,使國家的利益受到侵害。鑒于此,對采購人的利益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已勢在必行。
健全權益保護
建立履約保證金制度 可以用經(jīng)濟手段來制約供應商,督促其按約履行義務。政府采購的監(jiān)管部門應出臺專門規(guī)定,依據(jù)采購分類和合同期限,制定一個履約保證金的基準數(shù),以便執(zhí)行。履約保證金一般占合同金額的3%~10%為宜。相應賠償辦法、賠償形式,最終裁決權等也同時出臺。
健全采購人的投訴機制 隨著采購規(guī)模的不斷擴大,采購人的利益受傷害事件時有發(fā)生,但由于采購人投訴機制不暢,有些采購人根本不知道如何進行權利救濟;還有人認為所采物品屬于國有財產(chǎn),不愿為之追究他人責任。所以,有必要建立健全采購人救濟機制,從而平等地保護采購人的利益。
建立供應商誠信檔案制度 建立供應商的誠信檔案制度是保護采購人利益的輔助性措施之一。建立供應商的誠信檔案,一方面便于采購人全面了解供應商;另一方面,也可以敦促供應商遵守商業(yè)道德。政府采購監(jiān)管部門應出臺供應商誠信檔案管理辦法,使之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。由采購中心根據(jù)監(jiān)管部門的決定建立和維護供應商誠信檔案。同時,實行資源共享,全國通用。
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購售后服務體系 政府采購的采購人有別于私人采購和企業(yè)采購,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分散性、周期性和商品使用對象的非專業(yè)性。目前,專門服務于政府采購采購人的服務體系尚未建立。所以,應該要求供應商針對這一領域的特點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。
來源:政府采購信息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