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報載,某汽車廠商日前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了召回報告,決定召回2440輛轎車。對有問題的汽車實行召回,充分體現(xiàn)了廠家勇于負責任的積極態(tài)度。
汽車召回制度早在2004年10月1日就開始正式實施了,可是,實際執(zhí)行了這一制度的卻并不多,很多廠商對有問題的或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隱瞞;即使有消費者指出了商品缺陷,也不召回,以致消費者與生產、經銷商之間經?!俺镀ぁ?,從而引發(fā)一系列的社會問題。
此次廠商的召回舉措,體現(xiàn)了經營者一種坦誠相待的經營理念,體現(xiàn)了大企業(yè)一種高度的社會責任感。我們在為這種責任與精神叫好的同時,也不得不承認,汽車召回,乃是一種亡羊補牢之舉。那么筆者不禁要問:能不能不要等到出了問題再想辦法彌補,未雨綢繆不是更好嗎?當然,要達到這個目的,除了廠商在設計、制造的過程中要把好關之外,我們的政府采購部門也有把關的責任。
政府采購部門作為商品購置的引導者、參與者和責任的一方,對商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負有重要責任。然而,在現(xiàn)實工作中,少數(shù)政府采購部門在引導、參與商品購置時,把目光過度盯在所購置商品的價格上,而不盯在所購置商品的性能、質量與安全。這不能不說是政府采購工作的一大誤區(qū)。
政府采購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采購部門應該積極補好這一課。就說購置汽車,不僅要看所購置汽車的價格,還要看所購置汽車的質量與安全。說具體一點,如果是詢價采購,不要先是一味地侃價,而應該先是弄清楚汽車的質量與安全系數(shù),然后再來與經銷商進行侃價。也就是說,政府采購部門必須把好所購置商品的檢驗、檢測關。
當然,要檢驗、檢測所購置的商品,對政府采購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因此,在這個知識型的年代里,作為政府采購人員,應該不斷地“充電”,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與時俱進。只有這樣,才能全面地、更好地開展好政府采購工作。
來源:政府采購信息報 呂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