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是看門守館向開門辦館轉變,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。進一步做好圖書館、博物館、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經(jīng)費保障工作,2017年共投入328萬元。依托“文化有約”等平臺,整合利用工青婦等各類文化資源,推出一批優(yōu)質服務項目,深化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,逐步形成長效的管理運行機制。張元濟圖書館總分館全年共接待讀者150余萬人次,文獻外借量74.5萬余冊,新增圖書6.9萬冊。舉辦“涵芬講壇”“涵芬沙龍”等264場??h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、活動234場,接待觀眾25.3萬余人次,接待團隊530個。
二是單項供給向多項互動轉變,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。2017年共計投入465萬元,用于全面深化文化下派員和村級專職文化管理員制度,進一步明確“兩員”工作職責,加強培訓、管理、考核、激勵機制。文化禮堂實現(xiàn)全覆蓋,縣級財政累計投入資金3400余萬元。加強農(nóng)村文化陣地的長效管理和利用,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,提高服務效能,積極培育村級文藝團隊,共有各類村級文藝團隊556支。進一步提升送戲、送電影、送展覽、送培訓、送書下鄉(xiāng)等文化惠民水平,全年提供農(nóng)村文化禮堂點單服務900余次,開展大型文化活動86次,送戲下鄉(xiāng)、進企、入戶561場,送講座展覽435次,送書下鄉(xiāng)19.8萬冊,文化走親26次。
三是多功能向綜合功能轉變,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。完善城鄉(xiāng)一體化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,通過張元濟圖書館分館、流通站與農(nóng)家書屋資源和服務整合,實現(xiàn)互聯(lián)互通、資源共享。每年安排50萬資金用于全面深化文化館總分館建設,實現(xiàn)縣總館與鎮(zhèn)(街道)分館、村(社區(qū))支館形成“設施成網(wǎng)、人員互通、資源共享、服務聯(lián)動”的文化館總分館體系,不斷提升文化館服務的標準化、均等化水平??h文化館全年共組織各類演出103場,各類比賽14場,文化大講堂等38場,開展“一人一藝”公益大培訓,參加培訓人員13374人次。調整文化發(fā)展資金額度與補助范圍,2018年起縣財政安排文化發(fā)展資金200萬元,同時建立穩(wěn)定增長機制,用于文化事業(yè)發(fā)展。
來源:財政部網(wǎng)站